她便是吉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
历史拔开六十年的风烟,四平一中迎来了六十华诞!六十年风霜洗礼,六十载砥砺前行,铭刻在人们心里的,是一中人功名显赫的光辉岁月,更是一中人谱写的一曲曲奋进之歌!
广阔的松辽大地承受着历史的风狂雨落。国破山河在,烽火伴书声。四平一中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东北,四平城沧陷了。
战争起,百业荒。四平街被侵占后,学校停课。1932年,天主堂的外国传教士在道东二马路天主堂院内成立英语学习班,成为当时唯一能开展教学的地方。四平一中的历史从此拉开帷幕。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派要员来接管这座城市,他们不关心经济的建设,不关心教育的发展,不关心人民的生活。为了让这座美丽的城市真正地回到人民的手中,四战四平的战役打响了!
在战争中,学校几度开课,几度停课,没有和平的环境,怎能有正常的生活!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年代。国家几易其主,人民颠沛流离。而在战乱建立的晓东中学,也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坎坷前行。
1948年3月,胜利的号角响彻英雄城,四平市永远地解放了!四平一中的历史从此改写了。这所回到人民怀抱的学校就要展开她光辉的一页!
从1931年那个方寸之地到1948年正式建校的十七年间,一中八易其名,历经辗转,她的创伤无可历数,她的丰厚无法估量。但一中的薪火代代传衍,一中的教泽绵绵永存……
雏鹰展翼(1948---1954)
1948年3月,共产党解放四平的胜利的欢呼唤醒拂晓的沉默,胜利的喜悦澎湃着我们民族的豪情!四平一中也从此冲天腾飞,叱咤风云!
1948年3月13日,中国共产党派高级干部袁立中同志到组建后的学校任校长。在开学典礼上正式宣布学校名称是辽北省立第十中学。从此四平的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随后,共产党派出了许多知名的专家与学者来校任教。他们中有辽北才子秦雁书,物理学专家乔永桢,数学名人陶振邦和梁先生,著名国文教师尚纪、红学专家白石,博物学专家马广汉,史学者朱守人,世界现状研究者于阜民。四平一中在当时便是一所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文化摇篮,同时,也为学校奠定了优秀的学术风气和儒雅的教学传统。
1950年,美国侵入了朝鲜半岛,为了帮助友好邻邦,为了保家卫国,毛泽东同志发出了抗美援朝的号召。学校也开展了思想教育,同学们都毅然交申请,写血书,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军参战。
翻开一中红色的历史篇章,一中,用坚实的脊背承载了二十年的沧桑,她从容不迫; 用创业的激情填平多少命运的颠簸,她处变不惊。
四平一中,承继英雄的豪情,满载党的期盼,开始起步了。
茁壮成长(1954—1965)
1954年8月,新校舍建成,学校迁到现在位置,并随之更名为“吉林省四平市高级中学”。四平教育史上第一所独立高中诞生了。
从此,四平一中在松辽大地上开始破浪远航!一颗璨烂的明珠开始四平的东部绽开光华!
此时的一中处于建校初期,在时代精神的巨大影响下,一中艰苦创业,发奋图强。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为中共地下党员的向明校长廉洁严明,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全面培养人才,他以朴素求实的好思想、好作风带动一中奋勇争先。在他的领导下,一中的教学发展迅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时的一中己经把教学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重点,老师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学生踏实学习,成绩优秀。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1955年到1961年,毕业生以高比率考入高等学校,特别是1959年全部考入高校。高考平均分居全省第三。物理科全省第一,化学科全省第三。这是四平一中创造的奇迹,这是四平一中初试锋芒!
一中不仅重视学生的智能提高,还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时体操运动员王序良,考入沈阳体育学院体操系,后来成为辽宁省体委副主任,并担任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技巧比赛总裁判长,。摔跤运动员王春白夺得全省冠军,继而被选为国家摔交队教练,多次参加国际性比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春天来了,校园桃红柳绿,树木争荣。轻风作戏柳舞絮,鸟语枝头蝶恋花!校园内青年学生往来其间,或依树默读,或傍花吟诵。
新的一中,新的气象。
新楼耸立,显学府之气派;人才荟萃,集学术之精华!
一中,在成长壮大。
经历浩劫 拔乱反正(1966---1984)
正当一中的发展欣欣向荣之时,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遭受了史无前例的严重冲击,年轻的四平一中满目疮痍,这艘满载家乡人民希望的航船,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始了艰难跋涉。
从1966年7月起,学校停课,师生全部卷入“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浊流里。学校校舍遭到严重破坏,图书馆的藏书被洗劫一空,理化实验的仪器悉被破坏或盗走,教室的门窗被打碎,标语满墙。
耕耘不辍送冬去,于无声处听惊雷。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采取了果断的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挽救了国家,挽救了党,十年的灾难结束了。
“四人帮”粉碎后,四平一中也迎来了她教育的春天。
1978年秋天,是一个火红的季节。学校投资近五万元,对校园进行了全面的修建。绿树成荫,郁郁葱葱;草木集秀,团花锦簇;路灯闪烁,光彩夺人。
1980年,一中成为吉林省首批办好的二十一所重点中学之一。这是一中阔步发展的机遇。
为了办好重点中学,市教育局向一中增派了骨干力量,包括陈国良、李盘喜等优秀教师。 学校的宋怡老师还被评为当时四平市唯一的第一批吉林省特级教师。
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学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教学上构成了“四统一”。
重新获得生机的四平一中高考升学率逐年增加。由1978年被录取21人,到1979年50人,到1980年已达到105人。
学校刚刚复课就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这怎能不震动全地区的家乡父老。
此后,一中高考成绩连年创佳绩,并一直列为全地区之首。
特别是舒东伟获吉林省数学竞赛优胜奖,并在1980年高考中获吉林省第二名、全地区第一名的好成绩,升入北京大学。
此时的一中,己经开始注意到科研对国家的发展及学校的建设的作用。在校领导的鼓励下, 1981年汇编一册教学经验专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如宋怡、马敬光、陈国良等均有专著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在历史的洪流里,一中激浊扬清。
在抚平了十年浩劫的创伤后,带着新时代的豪迈,一中更强大了!
阔步远行(1985—1998)
自1985年始,一中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各项工作开始制度化、公开化,学校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
1988年至1989年,是学校实施改革的关键阶段,一中作为试点单位率先推出了校长负责制、全员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实现了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岗位责任制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性转变,使学校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校长邢国栋同志牢牢地把握住四平一中各项工作的发展方向,制定了三个“五年规划”,学校工作在良性的轨道上越走越高远!
一场场大型文艺演出,一次次体育赛事,一个个主题思想教育日,无不留在了学生的青春岁月里,它让人学会成长,它让人学会感激,它让人学会进取!
在教学中,一中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备课、讲课、辅导、批改、考核教学五环节一起抓;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一起抓;分类指导,好中差一起抓。一中绝不放弃每一个求知的学生!
赵德林,陈国良,辛学舜,耿志文,刘兆德,杨玉环,这些闪亮的名字,指引了多少青年学子走向灿烂人生。由这些特级教师组成的优秀的教师群体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优秀品质和治学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一代代一中人奋发向前!
一大批一中学子相继走进了清华、北大等全国各大名校,再次震惊全地区;四平一中获得了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吉林省文明单位、吉林省教育先进集体、吉林省落实《规定》《达标》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这是一个为一中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时代!
四平一中实现了发展时期的历史性跨越,抒写了成立重点校后的辉煌的一页!
辉煌的一中(1999—2008)
岁月的更替,记录了四平一中风雨如诗的昨天,创业者的开拓显示着四平一中生机勃发的今天,更昭示着一中灿烂辉煌的明天!
1999年底,王锡爵校长来到一中,一中实现了飞速的跨越式发展。
现在,一座现代化的高级中学屹立在四平的东部。
踏进校园,你会被书香横溢的古老气息而迷醉,你也会被朝气奔涌的现代活力所感染。
2003年,学校更名为“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从此,学校开始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现在,学校有72个教学班,学生近5000人,教职工288人,学校占地面积己达12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目前,四平一中有特级教师12名,高级教师93名,省级学科带头人11名,省骨干教师9名,受国家级表彰5人次,受省级表彰共15人次,也有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还有省市级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市人大代表,更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
她的发展规模己是排在全省前列。一座座现代化的楼宇场馆,既承古老风格,又显现代气派。学生食堂洁净、漂亮,学生公寓优雅、整齐。语音室里,同学们为提高外文听说能力而刻苦训练;微机房内,同学们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而潜心学习;实验中心,同学们动手动脑,享受着学习的快乐;电子备课室中,老师们正在精心制作生动的课件;高耸的天文台,气接天宇,莘莘学子在这里遥望星空,探索宇宙的奥秘;现代化的体育馆,气势磅礴,师生们用坚强的意志,诠释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理念,用嘹亮的歌声演绎着盛世辉煌!
入夜,校园万籁俱寂,只有天上的星光与校园的灯光交相辉映。今夜有我伏案勤学,明朝我能四海远航!
以王锡爵同志为首的一代领导集体用科学的管理,创造了和谐的校园环境,使一中的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强!教代会审议制和行政例会是一中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保障;校务公开制营造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和谐环境;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和结构工资制实现了“各尽所能、人尽其用”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为办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民主党派,工会,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大事小事,一切按制度办事!
在前进的道路上,现代的一中用现代化的改革理念使学校迅起腾飞!一中引领着新时代、新教育的浪潮!争创全国千所重点高中是一中的宏图伟志, “3211”工程推进了学校设施建设和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个一”工程打造了一支作风过硬、本领超群的教师队伍,校园警务室的建立开创了全省首例警校联合的治安方式,这些无一不展示着一中领导集体的魄力与智慧。
一中的德育工作也在与时俱进的发展。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养成学生诚实守信、遵守法纪的文明习惯。业余党校,为学生实现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流连忘返中陶冶心灵,在耳濡目染中怡情增智。扶贫助学,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托起寒门学子的希望。
“领导专家型、教师学者型、学生人才型”是一中的办学标准; “以人为本、持续发展”是一中的办学理念; “一个中心、四个着眼点”是一中的办学特色; “正直、简朴、尚礼、扬善”是一中的校训;党员干部苦干、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是一中的工作精神。
校园主持人选拔赛,学生会主席竞选会,校园体育比赛,丰富的文艺活动,成为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舞台。
在发展的道路上,一中人深知,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是学校发展的硬道理。因此,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的战略方针。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狠抓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几年来,有200多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一中厚德以载物,一中厚积而薄发!
从2002年起,一中的高考成绩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以惊人的数字傲示世人。连续五年全省前四名,连续五年全地区第一名,更培养了全省高考成绩第二名的大方和全省高考第三名的康永健这样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竞赛科中,四平一中经常囊括四平地区全部的一等奖!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竞赛省赛区比赛中,共有36人取得一等奖,161人获得二等奖,126人获得三等奖。2007年,一中还获得全省数学竞赛团体总分第三名的佳绩,这在四平学科竞赛上是史无前例的。
2003年,学校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2年以后学校相继荣获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国家篮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吉林省文明单位、吉林省创新教育实验学校等荣誉。学校还先后承办了学校相继承办了“吉林省实验学校(中学组)协作研究第11届年会暨四平第一高级中学现场会”和“四平市高中德育教学及经历教育活动四平一中现场会”并作了经验交流。尤其是“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的荣誉更让一中人无比骄傲和自豪!一中与奥运共追求,我们一中与祖国共强大!
几滴汗水,几许收获。收获的硕果中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和鼓励。教育部副部长陈晓亚、李卫红、吉林省副省长李锦斌、省教育厅厅长李军曾来到学校视察工作;市委书记王克成等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教育局局长牛立坚等同志都多次亲临学校进行现场办公,为学校规划发展蓝图,制定长远大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一中,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一中,善用力者,覆转如狂澜,翻涌如浪涛六十年拓荒耕耘,六十载收获硕果。四平一中的莘莘学子正以骄人的成果汇报母校。那一面面锦旗,一只只奖杯,一件件证书,像无言的诗,无色的画,默默的折射着四平一中那抺不去的辉煌!
我们不会忘却前人的呕心沥血,不会忘却昔日的峥嵘岁月,更不会忘却漫漫征途对新一代一中人的召唤!
这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这是一幅几代人描绘的画卷。一中历届莘莘学子,用青春和热血鼓动着历史的脉搏,他们的心也将永远和学校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
如果我们能从历史的天空去倾听一中这片沃土上往日的回声,那么,短暂而又漫长的六十年间,一中人所表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自觉的不断超越自我的探求精神,就像一支震撼人心的乐曲。乐曲记录了一中辉煌的过去,也必将跳动出更崭新的华章!